岡山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註冊
搜索
12
返回列表 發新帖
樓主: ltfytf

[分享] 李河民(原名蔡川燕)1922-2016

[複製鏈接]
 樓主| 發表於 2016-8-22 12:30:40 | 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ltfytf 於 2016-8-22 14:04 編輯

在京台胞李河民:戰火中起步中國病毒疫苗研究工作
2014-04-28 09:38:00
轉貼自 http://read01.com/JPe8az.html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錄/註冊後可看大圖

92歲的李河民

生在台灣,學在日本,自22歲起到大陸工作生活至今;

 經歷嚴酷的日本殖民統治、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的戰火硝煙,於艱難萬險中帶頭啟動中國病毒疫苗研究工作,領導並研製成功乙型腦炎減毒活等疫苗,挽救生命於垂危;
 七十餘年來取得累累碩果,獲獎無數。在乙腦疫苗、肝炎疫苗、麻疹活疫苗、人用狂犬病疫苗、流行性出血熱疫苗等方面均有建樹,成為我國病毒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見證人。
 他就是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原所長、我國著名病毒學家李河民。在他堆滿書籍的小屋中,記者有幸採訪到這位92歲的傳奇人物。聽李老於談笑中,訴報國志向,創業艱辛,人生變幻和遺憾鄉愁。

以自由之名赴日學醫
 李河民原名蔡川燕,1922年出生於台灣高雄一個並不富裕的手工醬油工人家庭。他的童年、少年時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度過。16歲時,父親將他送到屏東一所農校學習,希望孩子將來能謀到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。
 志不在農學的李河民在學校並不「安分」。受到日本侵略者壓迫和進步思想影響,李河民與當時台灣很多年輕人一樣,將生活希望寄託於祖國早日擺脫被壓迫的地位,日益強大昌盛。
 在學校中,他們與日本教職人員摩擦不斷。某次衝突後,李河民被關禁閉一個禮拜,並拿到了學習生涯中唯一的成績「丙」,這讓他感到不甘和憤怒。在備受歧視和不公的情況下,通過艱辛的自學,他如願考上了東京醫學專科學校(現在的東京醫科大學)。
 大學期間,李河民與很多台灣、大陸的青年一樣熱衷於閱讀魯迅,郭沫若等人的著作。國人的屈辱和無盡的戰爭,讓滿腔熱血的青年們都希望投身祖國的自強和安定事業。在此期間,他認識了很多大陸到日本學習的年輕人,其中包括很多思想先進、滿腔熱血的共產黨員。
 1944年8月,李河民在畢業典禮當天離開了日本,他藉由應聘到日本駐北京醫療機構工作的機會,回到祖國大陸。

在解放區起步的病毒疫苗事業
 1945年,內戰爆發。國民黨政治腐敗,社會黑暗,人民繼續遭受苦難,李河民再次陷入何去何從的失望和苦悶。
 經深思熟慮,在大學同學指引下,李河民與共產黨地下黨組織接上了頭。他的這一決定,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哥哥藍明谷的影響。藍明谷在北京學習教育學,深受魯迅思想的影響。1945年,藍回台後將魯迅文章翻譯成日文傳播,並加以注釋,後因參加中共地下黨工作被國民黨逮捕並槍殺。
 1946年,一個年輕、性格直爽的年輕女孩,帶著李河民和兩位同學一齊從前門火車站出發,向南尋找共產黨隊伍。為躲搜查,他們一路喬裝改扮,風餐露宿,騎過毛驢,穿過野山,裝過啞巴,走了整整一個多禮拜。
 李河民到解放區被分配到部隊醫院,參與搶救傷員的工作。一次,一個戰士傷口出現感染,因藥品短缺無法治療,讓李河民痛苦不已。他立即提筆給當時的軍區衛生部長錢忠信寫了一封信,建議醫院開展病毒疫苗的研究防治工作。
 李河民的這一提議得到迅速回應。上級領導指示由他牽頭,帶領幾位同事立即著手破傷風疫苗研究工作。部隊還特別成立了防疫處,從各軍調集對疫苗工作比較熟悉的人員支持李河民。
 戰爭期間,居無定所。防疫處要隨著敵我戰場的變化而進退,隨著部隊的調動而遷移。在如此艱苦條件下,李河民仍積極從事破傷風抗毒素、類毒素、牛痘苗等藥品的研製、生產和檢定,保證了解放區軍民對疫苗的安全使用。為此,防疫處受到了華北軍區首長的嘉獎。

疫苗工作:在自己和孩子身上紮下「第一針」
 回到祖國大陸後,李河民一直從事病毒疫苗研究工作,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績:
 他參加領導並成功研製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,至今免疫數億兒童,成為走向世界的第一個中國疫苗;他參與了我國一系列重大疫苗製品的研製發展工作,在乙腦疫苗、肝炎疫苗、麻疹活疫苗、人用狂犬病疫苗、流行性出血熱疫苗等方面均有建樹,成為我國病毒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見證人;他獲獎無數,曾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、二等獎、三等獎、國家發明獎二等獎等;部級獎科技進步獎10項……
 同時,他也是自己疫苗活體實驗的第一個人!
 採訪中,李老回憶說,當年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研製出來後,在人體實驗階段遇到最大阻力。當時所有的研究人員和歸國科學家都反對臨床人體實驗,無奈之下,他瞞著大家將成人疫苗的第一針打在自己身體里。五歲的兒子則成為兒童疫苗的「第一隻小白鼠」。
 李河民對自己研究的自信以及家人的無私支持,終於讓這隻疫苗走進臨床,至今免疫數億兒童,防護率達90%,為WHO和歐美、日本、韓國、東南亞各國普遍認可,也成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個中國疫苗。
 每每回想起來,李老總覺得有些對不起孩子。「說不擔心是不可能的,但在當時的情況下,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來解決。」

台灣:隔海相望幾十年的鄉愁
 很多早年來到大陸,並參與新中國建設的老台胞,他們與親人分隔幾十年,對家鄉都懷著難以言喻的濃濃鄉愁。
 在海峽兩岸長達幾十年的隔絕期間,李河民與家人第一次的聯繫來自當年特定環境下的對台廣播。為了隱藏自己身份,李河民不敢用原名「蔡川燕」,給自己取名「李河民」——黃河的子民。
 「廣播的時候我不敢說自己的真名,也不敢說軍隊在哪裡,家人的名字,只敢說我是哪個村的,在哪裡學醫,現在大陸的情況怎樣」,李老回憶說。
 第三次的對台廣播終於得到了回應。家鄉附近山上寺廟裡的尼姑聽到了廣播,恰好與蔡家相識,她就將這一消息告訴了李河民家人。
 隨後,李河民在美國大學執教的弟弟寫了張紙條——「來自台灣的蔡川燕,在東京醫科大學上學」,委託到大陸公幹的同事幫忙尋找哥哥。分隔失聯十數年的兩岸親人終於知道了彼此的信息。
 在衛生部領導的安排下,李河民趁赴美交流期間,見到了弟弟,並送上領導特意準備的中藥「當歸」表心意。但遺憾的是,在美國,李河民沒能見到自己的母親。
 說到這裡,李老眼裡掩不住傷感的愁緒。「後來我輾轉給母親寄過一份綢緞,母親拿著它拍了張照片,託人帶給我」,李老嗓音有些黯啞,「這是我們最後的聯繫,第二年她老人家就去世了……」
 2000年,兩岸相隔半個多世紀後,當李河民終於再次踏上家鄉的土地,複雜心情化作淚兩行。時過境遷,家鄉的街景變了摸樣,鄰里換了人家,當年熟悉的面孔已經很難找見了,家裡七個兄弟姐妹只剩下三人……
 這就是李河民豐富、坎坷的一生。與很多抗戰時期到大陸的老台胞一樣,他的經歷中,與台灣有關,與國家建設有關,與濃濃的台灣鄉愁有關。
 提到兩岸關係的時候,經歷近一個世紀歲月的李老認為,兩岸同文同種,同是中華民族,理應團結起來,共同進步。不要再讓硝煙成為更多人心中的痛。
 樓主| 發表於 2016-11-4 20:29:33 | 顯示全部樓層
李河民先生于2016年9月29日凌晨病逝,享年94岁。
http://media.weibo.cn/article?id ... e363085e92b6e829f87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,本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及立場等,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,並非本網站之立場,用戶不應信賴內容,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。由於討論區是受到「即時留言」運作方式所規限,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留言,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,請聯絡我們。本站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留言,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。切勿撰寫粗言穢語、誹謗、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,敬請自律。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岡山論壇提醒您!!

小黑屋|Archiver|手機版|岡山論壇

GMT+8, 2018-2-8 14:24 , Processed in 0.027029 second(s), 1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